首页 实验室介绍 科研进展与成果 研究队伍 开放交流 技术支撑 科学普及 关于我们
开放交流
国际合作
双边合作
开放课题
港澳台地区合作
现在位置:首页 > 开放交流 > 国际合作
近年来实验室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概况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2日 【 】 【打印】 【关闭

实验室注重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始终同国际著名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向国内科学家定期实施开放课题,促进国内科学家进行科研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本实验室做学术报告,并注重交叉学科的交流;举办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本实验室的大部分客座研究人员为国外一流研究机构的教授。

1、国际科研合作

实验室重视国际合作,注重在国际研究合作中培养人才、锻炼队伍、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实验室参加了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组织的国际地球动力学合作计划、中欧伽利略合作计划EGNOS测试与导航应用、全球超导重力仪用于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GGP计划)、国际大地测量学会组织的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岩石圈计划(II-4)、西太平洋人卫激光观测网计划(WPLTN)、美国宇航局(NASA)组织的固体地球研究计划(DOSE)、国际地潮的理论模拟和观测计划、全球重力变化监测网计划(G-gramophone)等一系列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

实验室先后与美、英、德、法、日、比、意等二十余个国家的著名大地测量研究单位和机构开展了密切合作。近年来,实验室又与欧空局(ESA)、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比利时皇家天文台、日本京都大学、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地测量研究机构签定了合作协议。

实验室与美国、德国、比利时、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在国家科技合作框架下与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合作承担了“全球重力场时间变化和地球动力学应用研究”、与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合作承担了“利用GPS技术研究东亚地区地壳运动”的国际合作项目,并主持承担了相关的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合作方也获得了其政府资助。在中国科学院和日本学术振兴交流会共同资助下,与日本京都大学和日本国土地理院合作开展“中日利用超导和绝对重力仪在东亚地区实施高精度重力联测”项目的研究。

实验室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的各种人才计划,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2005年,由实验室推荐的国际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大地测量部主席Benjamin Fong Chao(赵丰)博士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组织委员会邀请的13位专家之一。实验室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实验室与赵丰博士领导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飞行中心大地测量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签署了双方互派学者访问研究的协议。通过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计划,与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高级研究员许国昌合作建立国际合作团队,针对GPS/Galileo多功能导航定位技术及软件研发,开展联合研究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不断充实团队力量。

实验室与德国地球科学中心等机构签署科研合作及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互访学习与交流的协议,近5年来,共派出20位青年学者赴德国地球科学中心、美国孟斐斯大学地球科学系、日本京都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机构访问研究;派出6位研究生参加国际“地震及地震学”研讨班和21世纪京都大学地球圈层研究国际暑期学习班。同时,接受了来自韩国和苏丹两位博士后来所进行为期2年的研究。目前,实验室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每年定期互派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交流研究。

 

2、国内科研合作和开放课题设立

实验室本着打造国家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基地的目标,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平台支撑作用,着力加强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科学家的科研合作,具体而言,采取以下措施推进国内科研合作:

以实验室为平台,与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实验室与上海天文台、同济大学合作建立天文地球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立惯性/重力组合自主导航技术联合实验室。近两年来,实验室加强与中国地震局及其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尤其在汶川地震后,实验室不仅参加了中国地震局华北地震实验场的工作,还受邀参与南北地震带地震实验场的建设。随着实验室在地震方面研究影响的扩大,最近,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与实验室商讨,共建科技合作研究单元。

设立开放基金,吸引国内相关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工作。近5年共设立37项开放课题,资助实验室外科研人员的经费约占资助总经费的65%。课题设置上立足动力大地测量学学科前沿,紧扣实验室发展方向,鼓励自由研究探索,对推动学科交叉和带动年轻科技人员加入动力大地测量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两年,实验室进一步对现代大地测量新技术研发和动力大地测量领域探索性强的课题的支持力度。实验室持续支持的绝对重力仪研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基础装备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已完成了小型绝对重力仪的样机研制。

3、国际学术会议

近5年来,实验室组织承办了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效促进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提升了实验室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2005年11月,实验室组织在武汉召开了“地球圈层活动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日本、美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4位科学家及国内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和专题报告共计60场,其中国内学者26场,国外学者34场。会议就地球圈层活动和相互作用、东亚地区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季风气候、大气科学、地表和空间观测和数据处理技术和计算机仿真和模拟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2007年6月,实验室组织召开了“东亚大陆地壳运动与构造动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56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就地球科学与深空探测、大地测量科学研究进展、重力测量及相关动力学、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过程、地震预测、美国西部多尺度大陆变形、InSAR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9年8月,实验室组织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会议”。APSG国际合作计划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国际合作计划,是国内少数几个以我国为主体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之一,有美、日、俄、澳、韩等十多个国家参加,我所许厚泽院士现任该计划主席。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韩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空间测地技术应用于地球动力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地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与亚太地区相关领域机构的学术交流。

实验室主办、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2005-2009):

2005年11月 利用大地测量技术研究东亚大陆地壳运动多边研讨会(武汉)

2005年11月 地球圈层活动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武汉)

2006年10月 2006国际大地测量高端论坛(西安)

2006年5月  利用GPS技术研究东亚地区地壳运动多边研讨会(武汉)

2006年8月  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年会大地测量分会(北京)

2007年6月  现代地球科学:交流与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

2007年6月  东亚大陆地壳运动与构造动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

2008年7月  地球深内部研究专题委员会学术会议会(昆明)

2009年7月  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会议(乌鲁木齐)

4、学术活动

实验室组织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学术报告会,促进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专家讲坛: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支持科研人员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成立了专门的学术活动委员会,负责遴选报告候选人,邀请、联系以及安排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人均为其研究领域中的学科的领军人物。报告内容除动力大地测量学以外,还涉及地球科学的其他方向。通过这些报告,使科研人员不仅能迅速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还增加了对其他学科的了解,极大地拓展了学科面,有效促进学科的交叉;

测地论坛:实验室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报告会,促进不同领域、不同方向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学术交流的报告会。论坛还定期邀请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做学科发展、领域前沿和最新成果的报告;

创新团队研讨会:每年定期举行两次实验室创新团队的学术报告交流会,交流各团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促进团队间的相互了解和科研合作,探讨、酝酿新的研究课题和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及生长点。

此外,每个创新团队一周或两周召开一次例会,交流研究进展、成果促进组内学术交流。

在加强实验室内部学术交流的同时,实验室重视发挥在本国内学科领域的引领作用,主持每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的地球重力学研究和应用分会和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学术年会等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与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合作举办地震预测科技前沿研讨会。2009年3月,实验室受麻省理工学院委托,在武汉成功组织举办了GAMIT/GLOBK软件使用培训班,来自地震、测绘等部门和台湾成功大学等机构共26人参加培训。这次培训对国内普及GAMIT/GLOBK软件、提高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GPS资料处理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实验室在国内同领域的影响力。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附件列表:
版权所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鄂ICP备20009030号-3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武汉徐东大街340号(430077)